回到山寺,距離山形僅僅半小時車程到達山寺站,下車後大型的指示牌就立在站前,當天正好是週末假期,來訪的日本人也很多,沿著地圖及途中(跟著人群)的指標,很快就能順利地到達山寺入口。
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,山寺原稱立石寺,在貞觀2年(860年)時圓仁(慈覺大師)創寺開始修行與傳承,元祿2年(1689年)松尾芭蕉旅途中曾到訪,吟詠俳句「閑さや巖にしみ入る蝉の声」,意指「山林幽靜中,蟬鳴浸滲岩石裡」,銘刻於參道之句碑上。
主要的文化財有:
- 立石寺中堂(根本中堂)(建造物、1908年4月23日指定)
- 立石寺三重小塔(建造物、1952年7月19日指定)
- 木造藥師如來坐像(彫刻、1966年6月11日指定)
- 木造慈覺大師頭部・木棺(彫刻、2006年6月9日指定)
- 天養元年如法經所碑(考古資料、1915年3月26日指定)
山寺在1932年被列入史跡,從登山口進入後先到根本中堂,同時也會看到芭蕉留下的俳句碑,以及敲了好像真的會幸福的'幸福鐘'。到山門前購票進入,接著就是近乎垂直向上的960階樓梯,路上不時可以見到穿著短裙與高跟鞋的女孩,讓我五體投地地佩服,我穿著深凹痕鞋底的雪靴還算能應付階梯上融雪的濕滑,而回程到了山門售票口的商品店才發現有雨靴可以免費出借,有些人會覺得雨靴少了保暖層反而不舒服,這就要自己取捨囉。
路上的建築有的露出了屋頂,及半掩的門口、香爐(連廁所都被雪牆遮避著:p),沿途經過一座座的寺廟,有的進去參拜了,有的只是路過,從門外瞥見有些建築晾著衣物,朋友說裡頭還進住著參侶;孤伶伶的紅色郵筒就這樣立在白雪中,露出的身型是郵差定時來取信的證明,如果在這裡寄出的信能蓋上山寺一遊的證明,我大概會毫不猶豫地買下明信片寄出。話說回來,雖然在東北已經待上五天,還是無法習慣冰凍的空氣,想到這些人長年住在這裡,每年進入到,冬季都得適應這樣的溫度,打從心底崇拜起來。
爬上高處身體熱了起來,也因為陽光受到白雪強烈的反射,戴起太陽眼鏡,整趟路程就算不懂什麼歷史,爬爬山也是開心,到了五大堂眺望山下的白色世界,眼前盡是美好的畫面,一點也不覺得疲憊,這條路線雖然半天就能完成,卻讓人很滿足,從地圖上看起來附近還有許多紀念館可以參觀,但下午要搭車前往會津若松的我們,帶著感謝的心情跟這片白色山景好好地道別。